“四轮驱动”融两岸智慧筑一片乡愁

——专访中共闽清县委书记赵春荣
来源:闽清县梅城报 发布时间: 2025-10-11 11:18
加大字体 缩小字体 收藏 取消收藏 打印
   

赵春荣(中)调研乡村建设工作情况。

 

  近年来,福州市闽清县始终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当年为闽清擘画的“两区开发、两翼齐飞”发展蓝图,用好“山区”“库区”资源,推动梅台乡建乡创合作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探索出“雄江经验”“心上莲模式”,走出一条具有闽清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之路。近日,本刊记者专访了中共闽清县委书记赵春荣,看闽清如何打造闽台乡建乡创合作样板县。

 

先行先试,拓宽两岸融合新路 

 

  《海峡通讯》记者:闽清如何一步步深化闽台乡建乡创合作探索,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赵春荣:我省开始推广闽台乡建乡创合作模式以来,闽清抢抓机遇,以政策扶持为先导,出台一系列惠台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台湾团队来闽清创业的成本和风险,吸引他们的目光。

  拓宽引才渠道。2023年,县委、县政府制定出台进一步深化闽台乡建乡创合作十五条措施,推行“五年租金一次性全免”的优惠政策,通过举办第九届至第十三届海峡青年节闽清分会场等系列活动,吸引众多台湾团队和人才关注闽清;创新“项目找企业、团队选项目”的双选机制,精准对接项目和人才,抢抓人才“第一资源”。截至目前,累计有台湾团队95支、台湾人才300多名来到闽清,参与全县34个乡建乡创项目建设。 

  创新开发模式。近年来,我们尝试在乡建乡创领域推行“EPC+O”模式,即设计、施工、运营一体化,台湾团队根据运营目标出设计方案,本地团队依据设计理念进行采购和施工,借鉴台湾“低造价建设、低密度开发、低成本运营”的规划理念,整合各方资源,对乡村推行整村运营。2023年完成了雄江主题街区改造,开辟了“雄江有好市”周末集市;2024年打造了大众茶馆、小柒咖啡、百家宴广场等网红打卡点,不断激发乡村振兴活力。

  搭建交流平台。2024年,我们建成了集台青集聚、项目对接、交流洽谈、成果展示等功能于一体的“海峡乡建乡创家园”,为台湾团队和人才提供良好的创业和生活环境。同时,还建设了闽台青年乡建乡创驿站等平台,促进两岸人才交流合作。

  经过共同努力,2023年6月,福州市乡村振兴品牌打造暨闽台乡建乡创合作专题现场会在闽清召开。雄江镇2024年获评福建省“全域生态旅游小镇”,2025年获评省级乡村振兴示范乡镇;塔庄镇、三溪乡溪源村也分别列入2025年省级闽台乡建乡创合作样板集镇和样板村。

 

典型引路,打开农文旅融合新局


  《海峡通讯》记者:闽清县在闽台乡建乡创中形成的“雄江经验”和“心上莲模式”,为全省提供了哪些可推广的实践路径?

  赵春荣:“雄江经验”的核心,是破解了生态保护与产业转型的共生难题。闽江是母亲河,更是生态红线。我们以闽江生态保护为突破口,在2023年上半年清退养殖网箱20多万平方米的基础上,下定决心,雷霆攻坚,于2024年3月底提前9个月彻底清退了剩余的12.8万平方米养殖网箱,187户渔民顺利上岸,水口库区水质得到明显提升。采用“微改造、低介入”的办法,科学谋划“闽江乐游”产业布局,借水行舟、以水兴业,依托台湾建筑师团队力量,2024年建成漂浮公园、溪谷砂滩等亲水生态矩阵,让库区蜕变为景区、农房升级为客房,为上岸渔民提供保洁、咖啡师等岗位70余个。携手台青,打造了“这有江”民宿集群等一批致富平台,带动90余人创业增收,去年实现营收1350万元。截至目前,已有13个台湾品牌扎根雄江。2025年春节央视新闻频道专题报道了台青在闽清安家过年的场景,成为两岸融合最鲜活的注脚。

  “心上莲模式”成功的关键,在于激活了乡村资源的深层价值。上莲乡是知青的第二故乡,森林覆盖率达90%,过去因人口外流几乎成了“空心乡”。我们借助闽台乡建乡创东风,创新推行“五变”路径:一是资源变资产。盘活闲置资源,入股县属乡管国企,2021年以来打造了五彩米基地、米肆文化餐厅、某年某月知青体验馆、闽台合作服务中心、溪涧咖啡等文旅项目,培育山野秋思、山野春望、莲上雅集等民宿集群,实现资产股份化。二是牌子变路子。以“心上莲”品牌为统领,推行整村运营,带动村民参与合作,提升农副产品价值。2025年该做法入选全国“万企兴万村”优秀案例。三是产品变产业。对生态产品开展项目建设和品牌运营,打造避暑、休闲、旅居、户外运动、会议培训的胜地,形成以康养为核心的农文旅产业链。四是流量变留量。依托创客中心吸引人才“驻村”,通过项目运营带动村民“返村”,以场景再造引游客“来村”。现在的上莲乡,台青与村民共制美食、共办文旅,真正让“心安之处是故乡”照进了现实。五是名气变人气。在2023年、2024年连续两届举办“心上莲村唱”活动的基础上,2025年启动“礼乐生 山水鸣”闽清村唱·心上莲擂台赛,进一步丰富乡村文化生活。在“村唱”品牌带动下,新村村等村集体年收入突破50万元,成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的典型样板。

  事实上,除了“雄江经验”和“心上莲模式”,闽台乡建乡创合作已经在闽清遍地开花,推动闽清构建起“一镇一品一特色”发展格局,打开了闽清农文旅融合发展新局面。2025年上半年,闽清“闽之福地·清韵山水”品牌百度搜索量增长60%,全县接待游客358.2万人次,同比增长23.4%;旅游总收入27.6亿元,同比增长29.5%。

 

“四轮驱动”,激发城乡融合活力


  《海峡通讯》记者:闽清将如何借助闽台乡建乡创合作经验,深化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激发县域高质量发展的活力动力?

  赵春荣:梅台乡建乡创合作的成功探索,本质上就是保底线、促发展、惠民生、求创新“四轮驱动”的系统思维和协同发力的结果。未来,我们将持续深化“四轮驱动”专项行动,继续推动“雄江经验”沿闽江拓展、“心上莲模式”向全域覆盖,全力构建城乡共富新格局,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更多“闽清方案”。

  第一是保底线,保底线就是坚持生态立县,明确生态底线。梅溪是闽清的母亲河,是闽清上千年赖以生存的血脉。但因畜禽养殖、工业污染、生活污水排放等原因,梅溪水质一直未达到省市的要求和老百姓的期盼。2025年,县委、县政府下定决心开展“保卫母亲河——梅溪 水质提升攻坚年”行动,背水一战,壮士扼腕,重拳出击,全部清理违规畜禽养殖,补齐污水处理设施短板,建立常态长效机制,严禁反弹回潮,确保2025年年底前国控断面梅溪口水质稳定达二类水,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第二是促发展,促发展就是坚持产业兴县,强化科技创新。我们一方面要推动闽清电瓷、建陶、箱包、表业这些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要大抓招商、抓大招商,培育和引进新兴产业,打造“五大农业特色产业园”、工业“一区四园”,发展陶瓷、绿色建筑、新材料、智能制造、食品加工“五大主导产业”。今年以来,闽清引进落地福州大学闽清科创园、碳化硅陶瓷膜、中启联信AI产业园等科技含量高的大项目、好项目,为新时代县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动力。

  第三是惠民生,惠民生就是坚持富民强县,促进共同富裕。闽清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人口出现了负增长,激活人气对闽清而言非常重要,要通过产业、教育、医疗,把人引进来、留下来。所以近年来,我们持续实施教育强县“三个计划”,做强县一中与闽清职专、提升新城中小学、推动县二中复兴,加强基础教育建设,开展银龄讲学计划,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借助省会资源,加强与福州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等三甲医院合作,深化集团化办医,让老百姓享受在家门口看名医的福利。

  第四是求创新,求创新就是坚持改革创新,优化体制机制。干事创业关键在人,体制机制创新的关键在于用人的创新。我们树立一线思维,突出“能上能下”,坚持在水质提升、项目攻坚、乡村振兴等重点工作和一线岗位培养锻炼干部,把表现好的干部用起来,让想干事、能干事、敢干事的干部有舞台、有奔头,让庸懒散的干部靠边站,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鲜明用人导向,激励干部担当作为,提振干事创业精气神。(《海峡通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