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清梅溪镇榕星村金坪里溪排口水清见底,白鹭来栖。陈仕坦摄
自莲花山麓蜿蜒而下,梅溪这条承载着福建闽清人民乡愁记忆的“母亲河”,在城市化进程中,曾因雨污混流、生活污水直排等“城市病”,一度沦为总磷超标的“问题河”。今年以来,闽清县先后启动“保卫梅溪母亲河,水质提升攻坚年”专项行动与保底线、促发展、惠民生、求创新“四轮驱动”专项行动,以工程治理为关键抓手,倒排项目工期,挂图作战,加快补齐设施短板,让“母亲河”重焕清澈容颜。
精准施策出实效
“以前下雨天,排口溢流现象频发,部分淤积的污染物随水流进入溪中,溪边散步时会闻到一些异味。”家住梅溪沿岸的老居民林老伯的回忆,道出了治理前的窘境。闽清城区梅溪沿岸分布着12个主要入溪排口,长期承载生活污水,雨污混接、管网末端排水无出路等“顽疾”,使得部分区域雨天时总磷浓度飙升,成为影响梅溪水质的主要污染源。
面对复杂水情,闽清没有“一刀切”,而是为每个排口精准把脉,开出“一排口一方案”的治理良方。针对城区12个重点排口,三剂“药方”并举:源头管控,末端截污纳管,新建雨污分流管网;扩建污水处理厂,强化脱氮除磷能力;加强市政日常维护,冲洗清掏管道、监测溢流点位,严防污水外溢。
以人口密集、排污压力大的梅城镇佳垅坂小区排口为例,老旧小区与农贸市场每日产生大量生活排水,每逢雨天,雨污混流便直排入梅溪。“雨污不分家,容易出现入河排口污水溢流,水质污染难以避免。”闽清县住建局副局长聂志如介绍道。经过多方论证,施工团队在佳垅坂排口原有雨水方涵底部新建方形污水通道,将市政路上污水直接接入梅溪沿岸干管。改造后雨水排口可实现常开,日均截流污水1100吨,还为将军庙排口片区提供1500吨/日的污水出路,告别“雨天溢流、溪水浑浊”的尴尬历史。
治理的成效,悄然浸润着梅溪的每一寸肌理。曾经Ⅲ类水质,如今已稳定跃升为Ⅱ类优质水质。今年1到8月,梅溪口国考断面总磷浓度均值为0.106mg/L,较去年同期下降31.6%。这数字背后,是居民可知可感的生态回归:房前屋后沟渠里的浑浊水体明显改善,异味也大幅减轻;村庄污水横流、垃圾漂浮的景象一去不复返,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河岸绿藻消退,水生植物重现生机。“过去江滨步道偶有臭味飘出,居民对此多有投诉。现在河水干净了,投诉声也没了。”聂志如欣慰地说。
水清岸绿的“民心密码”
污水治理工程能否得民心,关键看是否做到群众心坎上。自专项行动开展以来,闽清在工程施工中坚持“多沟通、少扰民”,耐心倾听村民诉求,合理安排作业时间,减少扬尘噪音污染,及时清理施工现场。这些细致的关怀,居民看在眼里,暖在心头。在梅溪镇榕星村金坪里溪排口治理现场,曾上演动人一幕:施工队顶着烈日铺设管网,村民们自发端来矿泉水、解暑西瓜和热腾腾的包子。工程竣工后,由谢聿新等村民代表向闽清县住建局送上了一面饱含谢意的锦旗。
榕星村地处老城区,自建房多,周边缺乏污水收集系统,生活污水直排金坪里溪,汇入梅溪,异味明显。“在治理初期,按原方案施工需经过村民集资修建的路段,村民反对声不小。”梅溪镇有关负责人说。为此,梅溪镇成立专项工作组,镇村干部多次入户恳谈,倾听民意,并积极与闽清县住建局、闽清城投集团沟通,重新优化方案:避开集资路段,转而将资金集中用于数百人聚居的破旧路段,不仅新建了一套污水收集系统,保留现状合流系统以供排放雨水,还为村里拓宽了道路,修复了坑洼路面,一举多得。
“之前那条路是30年前修建的,每逢雨天,路况就会变得比较糟糕。现场施工团队认真听取了我们的意见,不但把污水沟修扎实,路面也整平了。”村民谢聿新说,经过建设后,现在水清了、路平了,异味也消失了,大家心里只有感激之情!
当治水真正实现解民忧,顺民意,“要我治”便成了“我要治”,这正是闽清污水治理最宝贵的“民心密码”。“梅溪水变干净了!”梅城镇居民李阿姨的话语中洋溢着喜悦,“之前排口附近雨污处理不彻底,夏天一到味儿特别大,现在改造好了,水清得能看见鹅卵石。真感谢县里下了这么大功夫,我们闽清越来越美了。”
“绣花”功夫碧波长
“污水治理非一日之功,更非‘一阵风’,我们要让清流永驻梅溪。”闽清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县里构建了“全县一张图”数字化监管平台,实现“人防+技防”立体化监管;引进省环保设计院等专业团队开展“保姆式”服务,加强水质日常监测;建立水生态补偿机制,推动上下游协同治理;组织党员志愿者定期巡查河道,宣传环保知识。从全覆盖监管到常态运维全程“绣花式”精细管理,让每一滴清水都承载着民生温度。“我们全力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幸福河湖,让每条支流成为流淌的幸福河。”
夕阳西下,梅溪水面波光粼粼,孩子们在岸边嬉戏,老人在步道上悠闲散步。这条静静流淌的“母亲河”,正满载着闽清人民的期盼,奔向更加清澈的明天。 (中国网海峡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