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以降,由于海外贸易的兴盛,我国南方沿海地区民间制瓷业迅速崛起,生产的产品大多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不断地输完国外,闽清窑亦是如此。闽清窑亦是如此。“闽清窑”是指宋元时期的青白瓷窑业,它含盖“义窑、青窑、大箬窑”(包括安仁溪窑)三大窑群。窑群以紧临闽江的东桥镇大箬村为起点向西北面绵延。“大箬窑群”的遗址主要分布在村的东南面和东北面。调查已发现的有“捆蛇垱”等6个遗址;“义由窑群”大多集中在村庄的东北和东南面; “青窑窑群”在溪芝村青油自然村,窑址主要分布在安仁溪水电站水库之西岸以及村落的西北面。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故宫博物院古陶瓷专家冯先铭先生来闽清义窑考察之后,首先将这一区域的宋元窑址命名为“闽清窑”。1983年著名古陶瓷专家叶文程先生对闽清窑进行考察后认为,闽清窑是一处重要的青白瓷产地,就窑址的分布和堆积而言,是福建省烧造青白瓷的瓷窑中规模最大的一处。
就瓷器的类别而言,义窑、青窑、安仁溪窑三大窑场烧造的瓷器以青白瓷为主,偶见青瓷、酱釉瓷和黑釉瓷,以及为数不多的青花瓷。
闽清窑自上世纪五十年代由福建省博物院调查发现后,先后有历经无数次的田野调查,近年来的调查对窑址的认识在不断地提高,尤其是对瓷窑烧造年代的判定有了新的认识:即闽清窑创烧于北宋中期,兴盛于南宋、元中前期,至元代莫期衰落。2011年福建省博物院考古研究所配合“合福高速铁路”建设工程对大箬窑群之“捆蛇垱窑”、“二师傅岗”窑进行考古发掘,对闽清窑瓷器的制作工艺、龙窑结构、烧造技术等方面有了新的认识。闽清窑产大致可分为生活用器类、宗教迷信类、文具类和工艺美术类四种。产品器形主要有:碗、碟、盘、洗、杯、盅、壶、瓶、罐、钵、盒、枕、灯、水注、器盖、烛台、香炉、盏托、砚台、花盆和少量的俑、动物捏塑。这些产品在义窑、青窑、大箬窑场的分布各有侧重。义窑、大箬窑以碗类为大宗,兼烧少量的盘、枕、执壶等产品;青窑除了碗类外,还生产壶、瓶、枕、托盏、杯、盆、钵、灯、尊等等;这些产品又可区分出青釉、青白釉、酱釉和黑釉。其中青白釉中有派生出不同成色的青灰釉。
闽清窑青白瓷胎骨分灰白和白两类,胎壁厚薄不等,大多数质密坚致。造型也有规整和较为规整,产品丰富,器型多样。从釉色上再进一步区分还可以分作青白灰釉和青白釉两类。青灰白釉器在闽清窑中占主导地位,其釉色呈灰白或闪青、或灰青或泛白、或茶黄或灰黄泛白,或褐黄或米黄。而纯正的青白釉器,釉色白中闪青,微微泛篮,洁净淡雅,光可鉴人。
青釉瓷的胎骨较厚,色呈灰白、青灰、褐黄。坚致、疏松并存。灰白、青灰胎多坚致,质地紧密,瓷化程度高;褐黄胎粗松。青釉的釉层较厚,器物造型和纹饰与同时期的龙泉窑相近,应是仿龙泉的作品。
在闽清窑中还兼烧为数不多的酱釉、黑釉产品。酱釉胎体多为白色,釉面酱中泛黄,光泽度高。黑釉胎体呈深褐色,釉面酱黑中隐闪丝丝兔毫,是属于仿建窑兔毫盏的工艺。
闽清窑对器物的装饰形式多样,主要有篦划、刻划、压印、剔刻、堆贴和捏塑等手法。篦划是利用一种类似于蓖梳的工具在胎体表面进行刻划,刻划时随意性强,但画面生动活泼。刻划分为单刀单线、单刀复线、偏刀单线三种;压印是利用预制的范模在坯体未干前进行压模而就;剔刻则在半干湿的胎骨上用刀、竹签等工具对胎体进行减地刻划;堆贴和捏塑则为窑工利用瓷泥随手捏出各种物饰,或单独成器,或贴附于其它器物上。这些工艺简洁、快速,但往往可以起到画龙点睛之作用。常见的纹饰有:弦纹、缠枝纹、卷草纹、莲瓣纹、菊花纹、水波纹、云气纹。此外还见梅花纹、双鱼纹、网格纹、牡丹纹和择枝花卉纹等。其中弦纹是闽清窑中器物最多使用的。而莲纹是闽清窑最推崇的装饰形式和题材。
由于宋元时期中国国情的变幻,促使了封建王朝比较重视海外贸易,一些鼓励政策和措施使得广州、泉州、明州(经宁波)和杭州这些对外贸易港口的崛起,陶瓷外销也达到了鼎盛。闽清窑是顺应宋元对海外贸易潮流的大环境下兴起的,同时也随着蒙元王朝的消亡戛然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