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三项机制”实现“三个转变”---闽清县积极探索“群团助推市域社会治理”成效明显

来源:八闽快讯 发布时间: 2022-11-18 09:11
加大字体 缩小字体 收藏 取消收藏 打印
  近年来,闽清县积极探索群团助推市城社会治理试点工作,广泛发动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参与,持续完善党建引领、多元治理、精准服务三项工作机制,市城社会治理成效明显,实现从“可参与”向“要参与”、从“有人管’向“联合治”从“粗线条”向“微治理"三个转变。近三年来,闽清县先后荣获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县、省级平安县、省级文明县城、省级双拥模范县、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等称号。
  一、坚持党建带动群建,从“可参与"向“要参与”转变。一是领导带动。成立由县委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领导小组,今年以来,共召开市域社会治理试点工作推进会、专题会等20余场,将群团助推社会治理工作与中心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制定群团助推市域社会治理责任清单,将社会治理工作科学细化到县总工会、团县委、妇联、残联等13家群团单位,推动工作有力有效开展。二是党群联动。以"党建带群建、群建促党建”为导向,持续深化近邻党建,健全由社区党组织牵头“小区党支部 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三位一体、工青妇等治理力量共同参与的“1+3+N”小区治理工作机制,组建9个区域性党建联盟将服务触角延伸至街巷、安置小区等群众聚居区。今年以来,累计为民办实事685件,群众满意率100%。三是考核推动。探索运行"e治理"工作平台,将涉及群团组织的6项任务纳入平台管理并实行清单化推进、责任化考评,将考核结果作为平安建设、机关党建、文明单位考评和结效考核的重要依据,有效激发群团组织参与市域社会治理的内生动力。
  二、积极参与多元治理,从“有人管”向“联合治”转变。一是助力婚姻家庭纠纷隐患排查化解。妇联、计生协、红十字会等群团组织充分发动"女社工+女村委+女志原者"三支队伍以及家事调解员、村居法律顾问等力量。全面开展婚姻家庭走访活动。今年以来,共实地探访超5800多人次,摸排婚姻家庭纠纷隐患181起推动39对婚姻濒临破裂的夫妻重归于好。二是助力劳动争议调解。总工会、妇联、法学会等群团组织联合人社、法院工商等部门成立劳动争议调解室,选树白樟、池园等5个“金牌劳动争议调解乡镇”。出台《建立职工劳动争议调诉联动机制工作方案》,设立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合议庭巡回审判点、法官工作室,打造企业和职工"家门口”的调解阵地。今年以来,共参与调解劳动争议案件154件,涉及346人次、金额1337.29万元。三是助力社会心理疏导。结合司法救助、社会救助、家庭教育指导等工作,团县委、县妇联、残联主动对接政法、民政、教育卫健等部门研究制定《闽清县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完善提升重点项目清单》,构建“司法+社会组织+社工+ N”心理疏导长效帮扶机制,面向中高考生等群体开展减压讲座、心理拓展训练等活动134场,覆盖3200余人次。积极对接省教育援助协会,在全省创新开展“阳光桥”未成年人救助项目试点工作,打造心理疏导一线平台,目前已针对11名未成年人开展走访并提供心理援助。
  三、主动提供精准服务,从“粗线条”向“微治理”转变。一是精准扶持就业。深入基层走访调查,摸清下岗职工、青年、妇女及残疾人等群体就业存在的困难问题,并造册建库,为用人单位和求职者搭建供需平台。县总工会、贸促会联合人社、工信等部门每年举办“梅好闽清春风送岗"线上专场招聘会,近三年,累计征集1200余家企业300余种岗位类型,在线观看直播人数达31.21万人次,达成就业意向1.5万余人,签订协议5153人。县残联积极引导企业奉献爱心安置残疾人就业,今年以来,共扶持52名贫困残疾人开展就业创业项目。二是精准纾困解难。成立“小微企业工会经费返还”工作专班,助力企业纾困减负,今年来返还424家企业共计295.12万元工会经费,返还率达99.9%,位列福州市首位。县计生协、总工会、红十字会等联合相关爱心企业持续开展“职工温暖工程”、大病救助、博爱助学等系列助困活动。近三年,累计筹集困难群众慰问金154.6万元,走访慰问一线职工、计生困难家庭6709人次,救助困难群众298人次,发放慰问品97万元、助学全56万元、救助金48.95万元。三是精准志愿服务。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结合“无疫村居”“无疫小区"创建,发动群团力量深入结对村居“微网格”开展疫情防控志愿服务5.2万余人次。县科协、社科联、法学会、文联组织全国科普日、青年普法志愿者法治文化基层行、“文化三下乡”等志愿活动。近三年,累计发放反诈骗、反邪教等宣传材料30万余份,解答群众农业生产、婚姻纠纷、健康养生等各类咨询3.4万余人次,为群众义诊1.3万余人次。
  四、精准助力乡村振兴。县科协联合科技局引导157名科技特派员组建“闽清科特派联盟”,成立“三农服务超市”“微农学堂”等团队,助力橄榄、芋头、西红柿、生姜等本土优势产业发展,累计向上争取资金300多万元,提供政策咨询6500余人次、线上线下技术服务8323人次。工青妇等13家群团单位联合发出《关于助力“六清”行动打造美好家园的倡议书》,组织参与农村环境整治“六清”行动、城区交通专项整治8000余人次。团县委牵线建立“清华大学乡村振兴(闽清)工作站”,接纳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实践团队17批次230人,举办活动35场次,“一榄情深”等大学生创业品牌多次荣获省级创新创业大赛奖项,为乡村振兴打造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