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人文◇在梅城,有一种古老的音乐叫“十番”

来源:闽清县 发布时间: 2022-10-31 09:00
加大字体 缩小字体 收藏 取消收藏 打印

  十番音乐,在闽清已有百多年历史。它既是传统乐器的活化石,也是文化、民俗、历史的体现。曲牌慢起时,关乎情感;器乐争鸣间,落入人心,不曾流散去,总在街头巷尾不断忆起。

  十番音乐是福州地区历史悠久的民间音乐。据清朝乾隆年李斗《扬州画舫录》记载,“番者更番之谓”,应是十件乐器轮番演奏而得名;也有的认为,福州话“番”与“欢”同意,“番”由“欢”所演变,取欢乐之意来命名。

  北宋时,闽清籍音乐家陈旸就在其音乐论著《乐书》中,用绘图和文字说明的形式,对“腰鼓”(现十番音乐中的“狼串”)和“头管”(现十番音乐中的“逗管”)做了描述。

  1913年,闽清城关人林锦堂、聂依河、池友三等三人创办凤鸣轩伬馆,聘请福州水部鹤鸣皋十番伬师傅来闽清传授十番音乐的演奏技巧。此后,在闽清地区,十番音乐经常活跃在诸多的庙会、迎神、舞龙灯、踩街、婚丧寿庆等场合中,至今常奏不衰,深为百姓喜爱。

  十番音乐使用的乐器达15种以上,有笛、笙、逗管、椰胡、大锣、小锣、大钹、小钹、狼串、木鱼、云板、清鼓、云锣。后经改革,又加入二胡、越胡、月琴、中阮、小院、三弦等。十番曲100多首,大部分从福州引进,曲牌多取材于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体现出一定的意境,有的还表现了古老的传说故事。

  十番音乐既粗犷热烈,又优雅抒情,节奏明晰,顿挫分明。祖上流传下来的十番乐,历经几代传人改良创新,加入了较多的闽剧、山歌元素,形成了闽清特色的十番曲牌,是意蕴精妙的民间艺术瑰宝。

  十番音乐刚走进闽清时,仅用狼串,大锣、小锣、大钹、小钹等打击乐器演奏,略显单调,后又加入丝弦乐器,经反复磨合,音色和音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达到水乳交融的程度。

  经过百多年的发展,至今在城关、梅溪、云龙、东桥、白樟、白中、池园、金沙、坂东、三溪、塔庄、省璜一带都有十番乐队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凤鸣轩伬馆更名为城关十番乐队,多次参加市、县民俗演出、文艺汇演等活动,深受广大群众欢迎。2020年,闽清十番音乐成功申报为闽清县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十番音乐,是乡土之音,连番演绎在市井生活中,挥之不去,忘之不却,成为一种长久的热闹与温暖,熨烫在闽清人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