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我县严格贯彻落实市党代会部署要求和林宝金书记来闽清调研讲话精神,研究加快促进乡村旅游开发,进一步拓宽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双向转化通道,让乡村旅游更好助力乡村振兴,助推闽清高质量发展,一幅“红黄青”乡村振兴新画卷徐徐展开。
挖掘红色文化 看莲宅变化
塔庄镇莲宅村位于闽清县塔庄镇东南部,辖区面积约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75亩、林地面积3100亩,跨越梅溪、泸川,因村内后山峰形似倒蒂莲花,从而得名。 莲宅村素有“建筑之乡”的美名,村中居民历史上多以石匠、泥工手艺闻名,故村内保留有七座黑瓦白墙的古厝,包括桂堂厝、启园厝等均有百年以上历史,面积从几百平方米到一万平方米不等。
古厝旁是十里莲塘,盛夏时节的莲花塘中莲叶层层叠叠,或白或粉的荷花怒放,令人不禁心驰神往。如今虽已秋去冬来,莲塘中仅剩枯荷,但所谓“留得枯荷听雨声”,也别有一番独特的美感。
作为闽清县党史学习教育基地之一的莲宅村,自然也有着属于自己的红色记忆。1946年,福建省委认为,鉴于闽清伴岭革命据点屡遭敌人破坏,形势不容乐观,于是组织决定转移,后经多次多地召开秘密会议,最终认定莲宅村的地理位置、群众基础用以建设联络中心最为合适。1947年,在桂堂厝设立闽中游击支队联络总站,并以此为中心,向外拓展,最终共发展包括五都、城关在内的13个联络分站。
联络总站及其分支机构在闽中大力发展地下联络网,在简陋困难的条件下,大量复制和分发闽中司令部的布告、传单、革命知识手册等宣传材料,为革命同志筹措经费、掩护革命行动、充实军备,并组织抗丁抗粮和游击队等革命活动,激励了革命斗志,遏制了敌人行动,极大助力了日后的革命解放事业。
2021年福建省文旅厅、省发改委、省住建厅联合组织专家评审公示福建省金牌旅游村名单,莲宅村成功入选名单。
“我们莲宅村响应乡村振兴号召,以红色文化为主导,将自身的红色基因融入乡村振兴,同时我们又围绕村子十里荷塘美景、百年古厝风光,最终形成了一个结合了深厚历史积淀而不同于他者的红色文化旅游,可以说是我们金牌旅游的特色。”莲宅村党支部书记黄忠新告诉记者。
为经营好“金牌旅游村”,莲宅村大力兴建了红色教育基地、红色记忆广场,以及桂堂厝红色文化vr体验馆等红色文旅设施,开办如走红军路、穿红军衣、吃红军饭、讲红军事等一系列能让游客重温革命斗争历史的旅游活动,串联成一条精品红色文化旅游路线。
“我们在打造红色文化品牌的同时,也积极拓展莲产业,包括建设莲心公园、提升改造莲花塘,开展赏莲塘、摘莲蓬、品莲子的乡村旅游活动,从而增加我们村民的收入,并且我们还结合莲宅历史和我们的红色基因,提出了‘党群干群心连心’‘联合发展农工商贸’‘莲花出淤泥而不染’‘廉洁奉公’以及‘寓意艰苦创业、耕读传家的镰刀’的五莲文化。”黄忠新介绍到。
黄忠新表示,莲宅村计划在保持古厝原始风貌,拓展莲文化的基础上,逐步将古民居开发为“红色民宿”,扩展红色文旅活动,同时增加农家乐业务为村民创收。
黄色果实 成为“乡村振兴果”
王洋村是我县西南边的一个小山村,全村土地面积约4平方公里,在册人口520余人。这里也是梅溪源头溪段,溪水清澈、水量充沛、环境清新。近年来,该村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大力推进百香果等特色农业发展,走出了一条高品质发展、高附加值产品的道路。
果园负责人吴训亮正在分拣刚采摘回来的黄金百香果。 黄东 摄
当前,百香果陆续进入采摘期,在省璜镇王洋村的百香果种植园里,葱郁的藤蔓之间,一个个圆润的果实挂满枝头,散发出淡淡的清香,让人垂涎欲滴。
记者了解到,该片果园共占地70多亩,主要种植芭乐口味的黄金百香果。在现场,记者看到,果园负责人吴训亮正在分拣刚采摘回来的果子,然后装箱、打包,一派繁忙景象。
吴训亮除了是果园负责人外,同时也是王洋村的党支部书记,今年他率先引进百香果种植,也成了该村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告诉记者,刚开始种百香果时,其实心里面也没有底,毕竟之前都一直在种植传统产业,没有想过要种百香果,但通过到漳州等实地考察,学习种植技术,按要求施肥、打枝、理沟、除草等,今年试种的七十亩百香果,已经有了50多万元的收入。
“百香果在七月份上市,刚上市,量少,批发价一斤可以达到15元,如果零售的话要20元以上。现在百香果一年可以产四批果,今年我这个是第四批,现在量产很高,不过量多了价格也相对低点,现在市场上批发价大概八元一斤,今年到目前为止的话,已经销售了50多万元。”吴训亮说道。
王洋村由于村民外出较多,山地闲置现象也多,从今年试种来看,地处我县西南部的王洋村,山地资源丰富、阳光充足,很适宜种植百香果。
百香果种植属“短、平、快”产业,广泛种植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因其营养丰富,被称为“百果之王”,加上其可观的经济效益,又被誉为“摇钱树”。
“百香果当年种,当年就可以采摘,价格相对也不错,和其它水果相比,价格还是偏高的。因为农民的承受力比较低,带动起来,见效快的话,他们比较容易接受。我们现在是几个人合股一起做,都是党员带头先做,后面再带动村里的人一起种。”吴训亮介绍。
依托青山绿水 油茶香满山
眼下,正是一年一度油茶果成熟采摘的繁忙季节。放眼望去,在位于闽清三溪乡白岩山油茶种植基地,成片的油茶树枝繁叶茂,硕果累累,漫山遍野的油茶林,构成了一道亮丽的丰收图景。
连日来,每天一大早6点左右,周边村民就赶早来到白岩山油茶种植基地,穿梭在油茶林中,开始了一天的劳作。林阿姨说,“我每年都会来这里打零工,一天下来,平均能收入530元左右的工钱,可以干12天左右,虽然辛苦,但收入还挺可观。”
福州白岩山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产品质量部门责任人兼油茶采摘现场管理何希斌,在成片的油茶林里“转悠”着,并指导工人进行油茶果的采摘工作。看着漫山遍野的油茶果,他说:“今年的产量,这几天经过测产,大概比去年会高出20%左右。这些油茶果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都是手心里的好宝贝、致富果,今年油茶果长势良好,是丰收之年,我特别开心。”
由于采摘期天公不作美,时常阴雨连绵,采收工作受到了影响。何希斌正全力组织近60多名工人进行抢收。好在公司自行研发出了一套机械自动化青果破壳、籽壳分离、烘干设备,实现了油茶青果机械化加工,既提高了生产效率,节省了人工成本,又保证了茶籽的新鲜度,确保了茶油品质不受雨天的影响。
福州白岩山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主任兼技术员郑东勇告诉记者,油茶青果采摘回来之后,如果不及时烘干处理,青果就会发生霉变影响茶油的品质。“因为我们有配套的设备,果采回来马上就可以处理,油茶品质不会受到影响。”郑东勇说到。 匠心是白岩山油茶创办至今坚持的信条,让国人吃上放心油是企业的追求,每一滴茶油都承载着匠人精神。做为市级农业龙头企业,近年来,该企业以“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油茶基地规模从980亩,扩展到现在的5600多亩。同时,加强与省林科院、农林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公司通过培育推广良种、基地示范引领、技术培训指导、代农户加工销售等方式,带动农户2600多户,推动了全县油茶种植户扩大种植面积,促进农民增收1300多万元,为乡村振兴助力。 (记者 徐鋆桑 许小龙 黄东 马汉权 刘景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