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闽清古代墓葬

来源:闽清县科技文体局 发布时间: 2012-06-18 14:21
加大字体 缩小字体 收藏 取消收藏 打印

  在中国古代,人们视死如视生,人们对于死后归属的墓冢建筑似作“生”的生活空间。从墓葬的形式、造型、规模等等方面看,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即使是同一时期、同一地域、同一民族而由于死者生前的身份地位的尊卑,经济实力的贫富,建造的墓葬也是迥然有别的。

  就闽清而言,普通百姓的墓葬以土坑葬式为主,墓表平面多呈“风”字形。一般由墓埕、墓室、墓碑、供桌组成,但这类墓既单调又简朴。而官宦、财主和一些有着雄厚经济实力的大户人家的墓葬除了外形与普通墓葬相近外,主要的区别则体现在用材和墓表的装点上。

  这里仅以后者墓葬概其特征。

  宋代墓,大量采用青砖构筑,墓穴封土形似馒头,墓门以青砖错缝叠砌,中间镶嵌青石墓碑,这时期的墓的外表极为简约;明代墓主要以花岗岩石砌构,封土前大多建有仿木建筑的墓亭,墓亭多为4柱3间,墓亭下供桌两侧和封门以及屏风、围屏等多做浅浮雕刻,有的配以“福”、“寿”等字,同时墓两侧沙手饰以鱼身龙头雕饰;清代墓大多以辉绿岩石或以三合土构筑,墓表装点总体上趋于简单。但也有的在墓拜埕两侧或堆塑双狮,或为石雕瑞兽,有的在墓埕前端还树立一对石质望柱和旗杆碣。此外,还有一种僧人墓。这种墓均为石构,外形做塔状,因此也称为墓塔。墓塔由须弥座和塔身组成,通常须弥座由外及里层层内收,分隔开光,开光内雕刻莲荷、瑞兽等高浮雕物象。但闽清的这类墓塔体量较小,保存的数量屈指可数,年代为明清时期。本节仅刊登少部分墓葬示之。

  黄乃裳、黄乃模墓

  位于坂东镇湖头村东北面龟山之后。坐东北朝西南,通体以三合土构筑。面宽12.8米,进深36.2米,占地面积463.36平方米。墓顺山势平缓下落,三进六埕,以走马、栏杆相隔,双圈墓围,平面呈“风”字形。第一埕左右各竖二对旗杆石,上分别刻写“光绪甲午科举人黄乃裳”、“光绪丁酉科达贡黄景岱”等字;第二埕围屏中作花饰漏孔,左右设三层台阶;第三埕两侧分立三合土刻饰卧狮造像,卧狮外侧耸立一对4米高的六棱石质望柱。望柱上楷书阴刻“清钦赐恤银祭葬大东沟殉难世袭罔替臣黄乃模”、“光绪庚子年北洋水师游击黄公乃摸附葬衣冠处”。第六埕后为墓室,封土前立墓碑。墓碑上作平沿,下端为须弥座,前设祭台,碑文由清朝大臣陈宝琛题写。

  黄乃,乃裳的三弟。1862年生于六都湖峰(今坂东)1883年考入北洋水师学堂。1894年在黄海大东沟海域展开的中日甲午海战中,协助管带邓世昌指挥战斗,为国捐躯,年近32岁。黄乃巡过后,清廷追加参将衔,(正三品)赠武威将军,钦赐恤银五百两,祭葬银一百辆,荫一子,世袭云骑尉。1900年在其故乡建墓葬衣冠。

  黄乃裳,字绂丞,1849年生于六都湖峰(今坂东)曾倡议变法,亲历戊戌变法运动;领导拓荒马来西亚砂捞越诗巫,创建靡声中外的“新福州”,参加过辛亥革命,为救国救民矢志不渝,奋斗一身。1924年9月24日在闽清逝世。1949年5月福建各界在其故乡举行公葬。

  陈祥道墓

  位于白樟镇下炉村下溪坪后门垄台地。坐西朝东,面宽10米,进深5米,平面呈“风”字形,占地面积50平方米。墓室封土前立青石墓碑,墓碑前设祭台。墓碑宽1.40米、高0.72米,该墓原为多层石砌墓埕,墓前为神道,两旁分列翁仲石兽。墓穴为馒头形封土,墓门以青砖错缝叠砌,中间镶嵌青石墓碑。由于墓曾经被盗遭破坏,神道两边的石刻造像被埋在稻田下,近年由陈氏族人重新修建。两对翁仲六件石兽摆置距墓下方约50米处。

  张鸣岐墓

  位于坂东平原溪西村东南面台地上。坐东朝西,两进两埕,平面呈“风”字型;面宽7.4米,进深11米,占地面积81.4平方米。墓丘以三合土建造,双圈墓围,封土前作青石墓碑、供桌。墓碑宽1.5米、高0.88米,碑座饰须弥,碑首作如意状,雕刻双凤朝牡丹图案。墓碑铭文作阴刻, “于廷世人兄大人,光绪壬午年,赐进士出身诰授奉政大夫特授江西德安县、调补新淦县、历属建昌九江分府”等等。由盐运使司陈景亮题。

  张鸣岐(1808——1873),闽清六都溪头埔(今坂东镇溪峰村)人,号于廷,清道光乙未科进士。历任江西武宁、清安、粉尘、新淦等知县;后署九江建昌知府,所到之处均有建树。兼权玉山县时,长江之水泛滥成灾,决石堤百余丈,田园庐舍漂没几尽,百姓背井离乡。鸣岐捐俸募修,民甚德之,为之立祠。有名士以联相赠“鸟美飞凫羡吏由来多寿相,政成驯治西江所过有专祠”;民族英雄林则徐赠联赞曰“朗月照人如镜临水,时雨润物自叶流根。”

  詹绍安墓

  位于白樟镇下炉村西面山间谷地。始建清代,民国维修,近年重修。坐南朝北,面宽10米,进深20米,占地面积30平方米平,平面呈“风”字形。墓丘水泥饰面,墓台作三举曲折,由外及里层层内收,双圈墓围状似如意,封土前设供桌,立墓碑。墓碑铭文作阴刻“清赐进士出身,封武显将军,御前侍卫。绍安詹公配王太夫人,长男宝琪,次男辛亥革命陆军少将,宝艇配林太夫人籣如”等字。此外,在墓的坐侧树立一块石碑,碑上镌刻“鹤炉,清赐进士出身,封武显将军,詹公竹轩暨元配王太夫人之墓”铭文,并记“民国二十八年,孟冬二十三日”等字。

  詹绍安,字泮元,号竹轩。咸丰乙卯年正月二十日生于福建福州府闽清县。年二十三岁由武生中式光绪元年乙亥恩科,本省乡试第五十九名举人。应光绪丁丑科会试中式第五名贡士,保和殿磨勘覆试三等第二名恭应殿试。钦定第二甲第二名,赐进士及第。钦点御前三等侍卫,乾清门上行走,赏戴花翎。

  古月朗和尚墓

  位于三溪乡前坪村白岩山上达摩崖下。坐南朝北,占地约246.5平方米。崖前三周以青石围砌,殿后侧则利用岩体为墙,人工建筑与自然浑然一体。但早年殿宇已损毁今仅余石墙断垣。在建筑遗址内,坐落着古月和尚慕塔一座。墓塔为石构,通高2.2米,底径1.3米,六角须弥座之上内束作六出方形,上层作圆柱状。圆柱塔身寰底刻饰浮雕仰莲瓣,其下出沿内折;塔身以块石错缝叠砌,塔顶端用半圆形整石封盖。塔身正面镶嵌青石墓碑,上书“古月朗和尚,暨开通传者”等字。

  古月和尚,名古月,字圆明,号降龙,是江南名僧,闽清县坂东朱厝人。曾经为福州鼓山涌泉寺、崇福寺、西禅寺、林阳寺、闽侯雪峰寺、白岩寺等诸寺的住持。他一生勤练武功,云游山川,采集百草,普救民众,深得百姓爱戴。1919年在鼓山圆寂后,骨灰分葬在林阳寺方丈塔、鼓山莲花亭、崇福寺祖师塔和闽清白岩山古月祠。

  海会墓塔

  位于三溪乡前坪村白岩山上。坐南朝北,占地约10平方米。墓塔底部铺设等边八角形花岗岩座,石座上构筑须弥和塔身。墓塔通高2.47米,须弥座周长3.4米。由底至上分为四层,层层收分,线条曲折流畅。第二层分作八开光,第三层塔身以环状石构筑,塔顶端用寰形整石封盖。墓塔塔身正面均镶嵌一块青石墓碑,碑面镌刻“海会塔、灵济正宗、能圣根禅师。幷落“光绪十五年,季夏吉日立”等字。墓塔造型独特,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

  白云寺僧人墓

  位于白樟镇白云村东面湾角厝山丘。坐北朝南,占地约150平方米。在外形成“风”字形的墓埕内侧一字坐落着三座墓塔。其中两座墓塔底部铺设等边八角形花岗岩座,石座上构筑须弥和塔身。墓塔通高2.25米,须弥座高0.84米,由底至上分为四层,层层收分,线条曲折流畅。第四层分作八开光,开光内作浮雕瑞兽、花卉、佛教法器、吉祥图案装饰。浮雕物象造型优美,立体感强。塔身以块石错缝叠砌成柱状略内束,塔顶端用寰形整石封盖。两座墓塔塔身正面均镶嵌一块青石墓碑,碑面分别镌刻“云会塔”、“重兴开山古琏器公禅师塔”等字;落款为“时大明天顺岁次癸未住山比丘怀仪等重立”。另一座墓塔为近年仿建。

  邱氏墓

  位于雄江镇梅山村东南面里厝垄。坐东北朝西南,占地面积183.3平方米。墓顺山势平缓下落,三埕,以屏风、栏杆相隔,单圈墓围,平面呈“风”字形,进深18.33米、面阔10米,墓丘通体以辉绿岩石构筑。第一埕前围屏,围屏上镌刻“峰叠嶂”、“绿水环”、“南凝紫气”。第二埕前设五级台阶,台阶左右置石鼓、围屏,中间以屏风为隔,第三埕中复设屏风,后为墓室。墓室封土前建墓亭。墓亭4柱3间,歇山亭盖飞檐翘角,亭后侧中立墓碑。墓碑左右及封门均作浮雕,碑文阳刻“皇清待赠孔盛邱公偕配薛孺人、侧室杨氏、既男诸舜寿域”等字,幷落乾隆辛卯年,仲春吉旦立年款。该墓石雕题材以瑞兽、传统典故为主,工艺精湛,所表现的物象栩栩如生。

  旗杆墓

  位于云龙乡台埔村北面水库下山坡台地上。墓坐南朝北,面宽14米,进深15.5米,占地面积217平方米。墓顺山势下落二埕,以屏风、栏杆相隔,双圈墓围,平面呈“风”字形。墓丘通体以花岗岩石构筑。第一墓埕前石构为廊,两侧树立一对高4.70米八面体旗杆;第二埕地势抬高,屏风后为墓室,封土前立墓碑。墓碑前设祭台,墓碑作平首,高0.59米、宽1.59米。碑文阴刻“皇清。待诰赠备职郎,显考杨谢公。晋赠忠男校尉显妣王志安人等字”,幷落道光辛丑年季秋吉旦立”等字。该墓葬围屏双面镌刻“腾蛟”、“凤起”等字、屏风、祭台下封门石上雕刻麒麟、花卉等瑞兽以及屏柱上石狮造像,雕工细腻,生动传神,栩栩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