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清县的桥梁建设,据有文字记载是在宋代。1921年版的《闽清县志》中记载,旧时有大小桥梁160多座。从记载的桥梁结构类型看,可分为“堤梁式桥、木拱桥、木梁桥、石拱桥、石梁桥、浮桥、索桥等。由于岁月的苍桑、历史的变迁,许多的古桥早已消声灭迹不复存在,有些则被改建和扩建,能够保留下来的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和使用价值。
叮步桥 学名“堤梁式桥”,闽清称作“石磴桥”,是我国桥梁最为原始的形式之一。旧时,人们因居住建房讲究背枕青山面向溪流,乡民们日常的劳动生活中要不断地往来溪流两岸,但由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十分落后,经济很不发达,若要建造较大型的桥梁显然是力不从心。再者,山里溪流常年水量不大,因而建造石蹬桥是最为便捷的。建造叮步桥是挑选比较规整的鹅卵石(溪石)或以较大青石打制成上大下尖长约1米的方块状,选择河床比较浅而窄的地段(根据实际需要)铺植而成。这种桥通常情况下,是一步一块母叮,相隔六七步在母叮旁附一块子叮,这样便于对面行人避让。行走在叮步上,乡民们形成“男让女、长让幼、空手让挑担、轻担让重担”的良好风尚。这种桥既经济实惠又便于维修,它常常附建在拦水坡上,这祥更为坚固。
石梁桥
这类桥梁大约出现在战国时期,到东汉时己基本形成定型。到了隋唐,国力的强盛,桥梁发展也到了鼎盛时期。延续到宋代,石构桥梁便成为桥梁建造中的主流了。我县在近年的文物普查中,发现了云龙际上的六板桥、云中周栏桥、白云寺石梁桥、梅溪建兴石头桥、云龙台埔石梁桥、马洋石梁桥,这些石梁桥均镌刻宋代铭文。调查中,我们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即这些梁桥除了刻划年代铭文外,大部分还刻上捐建者姓名,而在姓名前往往都冠以“弟子”之名。
桥亭
也称“廊桥”、“廊屋桥”、“风雨桥”。它是在桥上加盖廊屋以便有效地保护木构及木梁不受日晒雨淋而损坏,桥屋内往往设有两排固定的栏椅,栏椅外侧做成美人靠,可以给行人歇脚小憩。廊屋除设栏椅外,还设有佛龛祭台,祭祀神主有观世音、开闽王将军等等。这类桥主要见于南方山区,这是因为南方森林资源比较丰富便于就地取材,再则南方多雨水之缘故。据县志记载,古时闽清境内有桥亭12座,大多为明清时期所建,它有木梁和石拱之分。
石拱桥
石拱桥可分为单拱、双拱、多拱,拱的多少视溪流河水的宽度来定。一般正中的拱要特别高大,两边的拱要小。依拱的形状,又有五边、半圆、尖拱、坦拱之分。根据《水经注》文献记载,我国现存最早的实物和最具代表性的是隋代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闽清县由于溪流狭小,且山涧沟壑多,因此,建造的石拱桥体量较小,多做成单拱坦状,它们或呈弧形、或呈马蹄状。这些石拱桥往往与古驿道连接,是古代驿道不可缺少的建筑之一。
台埔石蹬桥
位于云龙乡台埔村南面下洋中。桥呈南北走向,全长16米。桥以26块大小不等的河卵石呈“一”字形铺植于昙溪河床上。旧时,这里曾是邑人往返县城、都里的交通要道之一。先人根据地形水情以最简便最原始最经济的石蹬桥解决了涉水的问题,充分展现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这种桥为我国最为原始桥梁的一种形式,古时乡村普遍使用,随着现代交通的改善便渐渐地推出历史舞台,因此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
从伦陂石蹬桥
由里人邓从伦铺造。桥为南北走向,以60块方形青石、卵石铺植于云龙乡官庄村段的昙溪上,全长
下杭石蹬桥
位于坂东镇下杭村岸头梅溪上。桥呈南北走向,全长
璜兰石蹬桥
位于省璜镇璜兰村东南部大陂拦。桥以37块鹅卵石铺植于梅溪璜兰村段,东西走向,全长23.80米。石蹬南翼以卵石砌造拦水陂,面积约100平方米。这类桥是我国桥梁的雏形,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
前光石蹬桥
位于三溪乡前光村西面。桥呈南北走向,以40块青石、卵石铺植于公坐垄梅溪支流上,全长25米。石蹬西翼以卵石砌造拦水陂,面积约200平方米。该桥是我国古代最为简便的桥梁之一,具有桥梁活化石之称,有着一定的文物价值。
际上桥
在云龙乡的南面,有一条公路由山脚向山上蜿蜒约二三公里,海拔逐渐升高,际上村落便展现在人们的眼前。在村口,坐落着两座青山,一名凤凰山,一曰钟湖山,在两山间夹峙着一雌雄溪。这条溪水清澈如镜,潺潺不断。在溪畔岸边,古老的椟松、枫树、椿树遮天蔽日,郁郁葱葱。溪上跨建一座石构梁桥,是桥为我县迄今发现最长最大的宋代石构梁桥。该桥为两台两墩、三孔等跨,酾水三道。桥呈南北走向,全长
建兴桥
位于梅溪镇建兴村跨于庐溪之上的建兴桥系石构梁桥,建于南宋绍兴十五年(1137)。桥为单跨,作南北走向。全长
台埔桥
位于云龙乡台埔村前坪坑尾,溪水由西面前坪村向东流与昙溪汇接。呈南北走向,南偏西21°。桥长
白云寺石梁桥
位于白樟镇白云村白云寺南面谷地。桥系单孔,南北走向,墩以条石砌筑,桥面由十块长
双溪石梁桥
位于云龙乡际下村西面岭尾。桥横跨于双溪涧两岸,系单孔平梁石构,呈东西走向。全长8.05米,宽1.70米,净跨6.5米,矢高4.3米。桥两岸金刚墙以花岗岩石纵横叠砌,宽2.2米,高2.6米,上再以条状整石纵式叠涩二层出跳。桥面以三块长8.05米,宽0.57米,厚0.48米花岗岩铺架成梁。该桥古时连接驿道,是村里通往外界的必经之路。我县此类桥梁保留的较少,它对研究我县桥梁的建设、发展以及工艺均有着较高的价值。
小园下桥
位于白樟镇小园村北面下桥自然村。古时在下桥北面山间建有人皇寺,在距寺庙不远建有石梁桥一座,俗称上桥。下桥横跨于溪涧两岸,呈东西走向,在溪涧基岩上以条状青石错缝叠砌,呈一横一纵,计七层高1.9米,上作叠涩两横两纵出跳。桥梁以6块长6米、宽0.6米至1米、厚0.6米不等的石梁平铺而成。桥全长24米、宽5.1米、净跨4米、矢高4.7米。在北侧石梁侧沿镌刻“勸首瞿、陈、林沙门饶口口口口月日”等字。据《闽清县志》记载,人皇寺在十四都,寺前有桥,两山环翠,绿水萦回,亦胜境也。
马洋石梁桥
位于梅溪镇马洋村山间东南面坑沟里。桥呈东西走向,全长5.9米,宽0.50米,净跨2.30米,矢高3.1米。两岸桥堍以整石错缝叠砌在坑涧岩石上,宽1.30米,上层叠涩出檐承托石梁。石梁长2.65米,厚0.28米,石梁上镌刻“嘉定十三年庚辰年十月口都劝首林化明林政题等铭文”。该桥年代久远,保存较好,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
伴岭石梁桥
位于桔林乡伴岭村南面和尚坑。桥呈南北走向,全长8米,宽0.90米,净跨3.80米,矢高2.7米。溪涧两岸以条石纵横叠砌,北岸以不规整青石垒砌成基,上作两纵一横叠砌;南岸磊石基上作两纵两横重叠,并由下至上叠涩出跳承托石梁。石梁单块平铺,长3.8米,宽0.90米,厚0.50米,据当地村民反映,石梁上镌刻有铭文,由于石梁表面堆积了一层厚土而覆盖。在桥的东侧建有拦水陂等水利设施,并且保存较好,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
天岩桥
位于三溪乡前坪村白岩山上。系单拱石梁,铺设于山中坑涧,东西走向。桥堍以青整石叠砌,桥面以四块长6米,宽窄不等的石梁并排平铺而成,矢高1.8米。石梁北侧沿镌刻“天岩桥”三大字,幷落“许显时、民国三十二年”款。许显时(1896-1986)闽清县钟石村人。早年受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影响,参加福建学生北伐军,后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曾任国民革命军团长、师参谋、福建、甘肃两省建设厅厅长等职。建国后,历任福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福建省政协副主席、省民革主委等职。
温汤石梁桥
位于桔林乡温汤村西面水尾。桥横跨于溪涧两岸,系单孔平梁石构,呈西南东北走向。全长10.8米,宽1.65米,净跨5米,矢高5.9米。桥堍以溪涧岩石为基,整石错缝叠砌高2米,上再以条状整石纵横叠涩三层出跳。桥面以三块长3.3米,宽0.5米,厚0.23米辉绿岩铺设,左右沿立石柱设有栏杆。该桥古时连接驿道,是村里通往外界的必经之路。
洋里桥
位于省璜镇洋里村东面稻田小溪。俗称堂洋桥、桥亭子。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清康熙五十二年(1714),咸丰元年(1815)重修,1987年局部维修。桥系单跨伸臂廊屋,南北布局桥端进道分设东西向。全长
洞灵桥
又名继善桥。建于清代,民国八年(1919年)由里人姚东玖等重修。桥为石拱单跨廊庑式,跨于洞灵溪上,东南走向。长
凉门桥
又名“龙门桥”,建于清嘉庆年间,近年重修。坐落于池园镇顶坑村芝溪支流之上,系单孔石拱廊屋桥,南北走向。桥拱石构,位于中央作半圆形,桥全长
合龙桥
位于闽清县省璜镇横跨梅溪上的合龙桥就是采用这种技术建造的。据《闽清县志》记载,合龙桥始建于宋乾道年间(1165——1737),毁于元延祐,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由里人郑克承倡募捐建。桥为二台、二墩、三孔等跨,上建廊屋,长
梅山廊桥:
位于雄江镇梅山村山区西南面水尾。桥呈南北走向,全长15.6米,宽4.8米。两岸桥堍以方块毛石垒砌在溪涧岩石上,桥梁以原木并列横架,跨度6.2米,桥梁距水面3米;桥面以块石铺设,上建郎亭。廊亭面阔3间、进深5间,用柱20根。两侧设栏椅,西侧中部设佛龛,供奉玄天大帝神,廊屋穿斗减柱造,悬山顶四面倒水。
新莲桥
位于上莲乡上莲村,桥横跨田溪尾坑仔之上。溪水发端于本乡的上峰村,流经田溪村至此,汇入芝溪。始建年代不详,据乡耆介绍,原桥曾圮与洪水,民国重建。古时该桥两岸是商铺客栈鳞次栉比,也闽清至永福(今永泰)的必经之路,更是乡村的交通主要。
桥系单跨砖木混合结构廊屋式,南北走向。全长11.3米,宽3.8米,矢高2.5米,净跨10米。两岸桥堍以鹅卵石叠砌,桥梁以8根直径约18厘米的圆木平架,上层覆以木板,下层中部横置两段方梁与桥堍两端的斜撑圆木相接,起承接支撑之作用。南北两端山墙为青砖砌造成硬山顶,墙门洞上墨书“新莲桥”三字。瓦面作双坡顶,内顶作弧面轩板,桥东西侧瓦檐下设木板雨遮,桥廊两边设栏杆、廊椅为过往行人提供歇脚休憩之便。
杉村水尾桥
位于下祝乡杉村岭下水尾坑。始建年代不详,1978年重修。系单孔石拱廊屋桥,跨于水尾坑上,西南东北走向。桥拱为石砌半圆形居于中部,拱圈宽5.5米,高4米,全长39米、宽7.3米、矢高7.5米。廊屋九开间,用木柱40根,穿斗式木梁架,悬山顶覆以青瓦,雀尾翘脊。桥两侧设木栏杆、栏椅,中部设佛龛祀“东岳齐王仁圣大帝”。近年由于乡村交通设施得到很大的改善,是桥已不作为主要的交通之用,更多的是村民作为齐天大圣的祭祀场所。
溪柄石梁廊屋桥
位于三溪乡溪柄村东面大山之中的际头坑。始建于北宋大观四年(1110年),民国丁已年重修。桥呈西北东南走向,两岸桥堍以青条石错缝叠砌,上叠涩出跳承载石梁。石梁以三块长4.55米,宽0.55米,厚0.40米的花岗岩石板平铺,石梁上镌刻较多文字,其中可辨识的“大观四年庚寅口十一月”等字表明此桥距今近900年。民国时期对桥面进行拓宽,并加盖了桥亭。桥亭面阔四柱,进深四柱,两翼设栏杆,抬梁木构架七檩双坡屋顶。该桥即有宋代石梁构的风格又有民国时期的工艺,有着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温汤廊屋桥
位于桔林乡温汤村西北面温汤溪上。始建年代不详,清同治十三年重修。桥系单跨木拱斜撑廊屋结构,西南东北走向,全长13.3米,宽3.86米,桥面距水面5.5米。两岸以块石叠砌成台,桥台前端以圆杉木搭成八字木拱,拱上三层木梁,每层六根相错平架,上埔木板为桥面。廊屋面阔4柱,进深7间,用柱32根,9檩抬梁木构架,悬山屋顶,桥面东南、西北两侧设栏椅,为过往行人提供休憩之用。在廊屋正檩上有墨书“同治拾叁年重修”等字样。该廊屋桥,结构奇巧,保存较好,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曹埔石拱桥
位于梅溪镇榕院村曹埔自然村南面大坑。桥呈东西走向,全长14.6米、宽3.5米、拱跨4.9米、沿厚0.50米、矢高5.2米。两岸桥堍以鹅卵石垒砌高2.1米,上以较为规整的条石错缝砌筑,拱圈呈圆弧形,两侧墙沿石头较平整;桥身侧墙方块石砌造,桥面满铺石块,两端连接石构驿道。桥下拱涧以鹅卵石砌造并与桥堍形成整体使得溪床拱圈更加牢固。该桥是古代的一条交通要道,近年由于行走的人较少,桥的两侧及桥面长满小树杂草。
青窑石拱桥:
位于东桥镇溪芝村青油自然村南面安仁溪水库。桥系单孔石拱,呈东西走向,全长10米,面宽2.6米,拱跨2.7米,沿厚0.91米,失高2.5米。桥孔底层以平边条状块石纵横错缝干砌形成拱圈,拱圈上沿及两端以杂石垒砌。此桥古时与驿道相连接,北可通往古田、屏南等县邑,南可达闽江畔。宋元时期这里是福建烧造外销青白瓷的主要产地之一,许多瓷器通过这条古道、石桥运往埠外。该桥虽然体积较小,但它是闽清宋元烧造外销瓷器的见证,具有一定的考古价值。
和平石拱桥:
位于省璜镇和平村东北面约200米处公路外侧,横架于拱桥坑上。桥呈南北走向,单孔石拱,全长8.42米,宽4.45米,拱跨4.42米,矢高5.24米。该桥分两次建造合二为一。靠西侧年代较早,拱圈以大小不一的粗糙毛石叠砌,宽3.85米,靠东侧拱圈以较为规整的条石叠砌,宽1.6米。相传,该桥为当地一名妇孺以耕织苎麻积攒下的钱财建造的。
鹤林石拱桥:
位于金沙镇鹤林村山间北面水尾潭。桥横架在水尾潭溪涧上,东西走向,全长16米,宽3.8米、沿厚1.3米、拱跨5.6米、矢高5.4米。桥孔以溪涧基岩为基,以条状整石错缝横排干砌成半圆拱,桥墙以方块石砌筑。该桥古时为金沙通往白中的一条交通主干道,现今在距这座桥的北侧建有一座水泥路石拱桥,该桥已无人行走,以致杂草丛生。
源溪石拱桥:
位于下祝乡源溪村山间西南面拱桥头。桥系单拱,横跨于山涧上,呈南北走向,桥的北侧地势略低,设有八层台阶,全长13.5米、宽2.5米、沿厚0.4米、拱跨6.5米、矢高4.6米。拱圈以溪涧基岩为基,以长短大小不一的块石横放错缝并列干砌呈椭圆形,侧墙以乱石错摆砌筑。古时,此桥作为山间通往外界的主要交通要道,是驿道的组成部分,至今南北两端仍的驿道仍保留较好。
扶山水尾桥:
位于梅溪镇扶山村北面水尾。桥呈东西走向,全长15米、宽1.75米、拱跨4.6米、矢高5.2米。石拱两端以卵石自溪床砌筑,后再以条石横放错缝叠砌,拱圈呈圆拱形,两侧墙沿石头较平整;桥身侧墙方块石砌造,桥面满铺石块,北端作四层台阶,南端连接石构驿道。该桥是古代的一条交通要道。近年由于行走的人较少,桥的两侧及桥面长满杂草。
梅埔石拱桥:
位于梅溪镇梅埔村下梅埔自然村北面116县道南侧山坡下。桥呈南北走向,全长17.5米、宽3.3米、拱跨3.8米、矢高4.7米。两岸桥堍用毛石垒砌而成,石拱用锒面乱石砌筑,拱圈呈圆弧形,两侧墙沿石头较平整;桥身侧墙方块石砌造,桥面满铺石块,南端连接石构驿道。该桥是古代的一条交通要道,近年由于行走的人较少,桥的两侧及桥面长满小树杂草。
池厝里石拱桥:
位于梅溪镇榕院村院坪自然村南面池厝里村道外侧。桥横跨于山涧上,呈东西走向,全长11.3米、宽1.7米、沿厚0.7米、拱跨1.75米、矢高4.1米。拱圈以坑涧基岩为基,以长短大小不一的块石横放错缝并列干砌呈椭圆形,侧墙以乱石错摆砌筑。古时,此桥作为山间通往外界的主要交通要道,是驿道的组成部分。
后洋拱桥下:
位于桔林乡后洋村东面桃园顶自然村拱桥下。桥呈南北走向,单跨,全长6.3米、宽2.85米、沿厚0.46米、拱跨3.1米、矢高2.66米。坑涧溪床以石砌造,拱圈依附之上,拱圈用石长短大小不一,横放错缝并列干砌呈圆弧状,侧墙以乱石错摆砌筑,东侧外撇呈“八”字形,桥面铺以石块。在桥的南为九层台阶,两端连接驿道。古时,此桥作为山间通往外界的主要交通要道,也是闽清通往古田县驿道的组成部分。
下坪石拱桥
位于桔林乡关山村下坪坑。桥单孔,呈南北走向,全长18米、宽4.2米、拱跨9米、沿厚0.60米、矢高5米。拱圈以较为规整的块石砌造于溪涧基岩上,砌造工艺横放并列错缝砌筑,拱圈呈圆弧形;桥身侧墙方块石砌造,桥面满铺石块,两端连接石构驿道。该桥是古代的一条交通要道,近年由于无人行走,四周茅草丛生,桥的两侧及桥面长满小树杂草。
温汤牛墘石拱桥:
位于桔林乡温汤村东北面牛墘石桥岭。桥系单孔石构,呈东西走向,全长13.8米、宽3米、拱跨6米、沿厚0.6米、矢高4.7米。石拱以较为规整条石平放错缝垒砌于坑涧基岩上,拱圈呈半圆形;桥身侧墙方块石砌造,桥面两侧沿以条石竖铺,中间堆积一层土层。古代这里涧深水急,村民建桥便于行走,也是通往外界的主要道路。
东坑石拱桥:
位于金沙镇东坑村村部南面村道北侧(内侧)拱桥头。桥呈东西走向,单孔石拱,全长10米,宽3.45米,沿厚1.5米,跨度3.3米,矢高4.8米。桥基东侧依附与溪涧岩石上,西侧建于溪床上,桥拱以较为规整的青石纵横错缝叠砌呈马蹄拱,桥面铺石。旧时,该桥是驿道的组成部分。
四宝坑尾桥:
位于桔林乡四宝村中心地带124县道内侧坑尾。桥呈东西走向,全长8.2米、宽2.2米、拱跨5.2米、沿厚0.4米、矢高4米。石拱以较为规整条状花岗岩石平放错缝垒砌呈马蹄形,桥身侧墙以乱石砌造。石桥造型优美,保存较好,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
四宝溪尾桥:
位于桔林乡四宝村西面水尾。桥系单孔,横跨于溪尾涧上,呈南北走向,全长15.3米、宽2.5米、沿厚0.65米、拱跨9.6米、矢高6.3米。石拱砌造在溪涧两岸岩石上,以较为规整的块石横放错缝并列干砌呈椭圆形,侧墙以卵石错摆砌筑。古时,此桥作为山间通往外界的主要交通要道,是驿道的组成部分。
尚德火烧桥:
位于桔林乡尚德村后洋东南面800米处村道北侧溪涧上。桥系单孔,呈南北走向,全长10米、宽2米、沿厚0.60米、拱跨4.3米、矢高3.2米。跨度4.3米,桥拱以五列杂石采用纵联干砌呈弧状形,石料由两端底向中间逐渐变小,东西两翼石条相对规整齐平,桥面跌石三层,桥两端以不规整形的蛮石叠砌呈外撇。桥面两端呈坡形与古驿道相接,古时这里是闽清通往古田、屏南县邑的交通要道,如今是桥早已荒芜,常年淹没在杂树茂草中。
新桥坪陂石拱桥:
位于东桥镇新桥村东面坪陂自然村。桥系单孔石构,呈南北走向,全长13.2米、宽4.1米、拱跨4.8米、沿厚1.25米、矢高4.8米。石拱以乱石横并列垒砌于坑涧基岩上,拱圈呈近圆形,两翼拱沿用石则规整;桥身侧墙方块石砌造,桥面铺设卵石,与两端驿道相连。古代这里涧深水急,是驿道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