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来时,等待用一副细腻晶莹的瓷器,盛入一年中的第一杯春茶。茶与瓷,如同知己般契合,而泥与火塑就的陶瓷艺术,则是中华文明的一大发明。大大小小瓷窑遍布大江南北,闽清义窑就是其一。
其盛产的青白瓷,比雨后天青稍淡,温润如玉在握。数百年来,闽清制瓷不断,窑火不息,而义窑也因此被列入福州重要的“海丝史迹”,成为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闽清县素有“瓷都”之称,最早发现的古陶片可追溯到商周时期。闽清义窑是我省宋元时期规模最大的青白瓷产地,也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历史见证。
义窑位于闽清东桥镇安仁溪一带,主要包括义由村、青由村、大箬村、安仁溪村一带的窑址。这里群山环抱,树木繁茂,山涧小溪淙淙,水流常年不断,再加上丰富的瓷土资源,促进了古代闽清县东桥镇一带窑业的兴旺发展。而水路交通条件的便利,也大大推动了产品输出和外销发展,为福建这些由宋至清的瓷器贸易, 建立起悠久而深厚的“海丝”资源。
闽清义窑以青白瓷为主,如冰似玉、纯正明快,装饰手法采用刻划、压印、堆贴和捏塑等,饰以卷草篾划纹、莲瓣纹、葵花纹等纹样。刻花流畅而立体,以及刻有吉祥文字“寿”、“福”、“禄”、“满”、“吉”等。工艺手法特别之处在于——出筋,制胎时故意在某些地方作条状突起,使该处的釉比器身其他地方要薄。烧制时,细线上的釉色慢慢地比周围白,凸显立体感。
闽清义窑的窑炉独具特色,像龙一样顺着山体往上延伸,依山而筑,故名“龙窑”。义窑采用“分室龙窑”法制瓷,龙窑的装容量根据坯体大小,一般一次可装3—6万件。烧制的产品器型,品类繁多,尤以日用瓷为代表,有碗、洗、热壶、碟、罐、盅、炉等。
闽清义窑曾长期淹没在历史长河之中,不为外界所知。近年来,在国内外陆地考古中发现了许多义窑的青白瓷。随着“南海一号”的出水,闽清义窑受到广泛关注,其价值正日益凸显,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展。
“丝路非遗·义窑传承”迷乐谷文化旅游景区结合千年古窑文化的传承、修复与创新,围绕陶瓷教育、陶瓷体验、陶瓷生活等,开发一系列的“瓷艺”文化旅游项目。通过文旅力量保护、传承与发展义窑技艺,提升义窑非遗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