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犀”漆器髹饰技艺

来源:闽清县 发布时间: 2020-04-22 15:13
加大字体 缩小字体 收藏 取消收藏 打印

  一、基本情况 

  漆树原产于中国,由其树皮产生的天然生漆具有优异的理化性能,被称为“涂料之王”。8000年前,我们的祖先用天然生漆制作了世界上的第一件漆器一一漆弓。从此,漆艺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而发展,成为中华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漆器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数十种漆器髹饰工艺。自北晋开始,随着数度中原的大规模移民福建,也将先进的生产技术带入福建,其中就有漆器制作技术。经唐、南北朝、五代、十国期间的数百年发展,最终在福州地区形成了在中国漆器技艺中具有重要地位的福犀漆器髹饰技艺。福犀漆器从宋盛至清初,名扬海内外。之后,因出现用“漆冻脱模”(一种用模具印制雕漆的技术)制作假雕漆,加上大量的雕漆工流失日本和其它地区,福州地区的雕漆逐渐衰弱。到乾隆年间,脱胎漆器开始崛起,此后,福州的漆器产品主要以脱胎漆器为主,鲜见福犀漆器。闽清钟石村人许德越,是福建省工艺美术名人、福建省漆艺大师、长期从事漆器制作,技艺精湛。经多年研究,掌握了福犀漆器髹饰技艺。目前,在梅溪镇钟石村成立了许德越漆艺大师工作室和“福建省乡村非遗传承基地”,在福建省闽清职业中专学校设立了漆艺专业,进行福犀漆器的制作和福犀漆器髹饰技艺的传承。但由于该技艺制作难度大、技术要求高,培养传承人的时间长,处在濒危状态。 

  二、地理位置 

  闽清县梅溪镇钟石村处在闽江下游,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14001900毫米,年均温19.7℃,群山连绵,峰峦叠嶂,适合漆树生长,温度、湿度条件适合漆器的制作。 

  三、历史沿革 

  漆器始于8000年前跨湖桥文化,经新石器、夏、商、周、春秋至战国、秦汉漆器工艺逐步发展至鼎盛时期,到唐代开始出现雕漆漆器。至宋代,闽人在唐代雕漆技艺基础上发展出了福犀漆器。据宋代《三山志》记载,宋熙宁(公元1066)期间,官府在福州地区设都作院,内设漆作,制作雕漆、螺钿和素髹漆器。由于福州地区制作的剔犀漆器工艺精美,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工艺水平居全国前列,享誉四方,故被称为“福犀”漆器。宋代是闽清文化经济大发展时期,先后出现了许将陈样道、陈旸等大家。陈旸所著的《乐书》中,收录了数百幅乐器图片,其中的琴瑟、等、琵琶、箜篌、鼓以及钟、馨的乐器架等为漆器所作。从《乐书》图饰判断,部分乐器可能应用了福犀漆器饰技艺。1989年在白樟公社樟山大队出土的宋墓中,内有棺,其中棺即是一件精美的大漆器,黑地,在棺头绘一朱色心形图案。出土时,漆棺完好如新,棺内有福犀漆奁,奁内有福犀小圆盒、执镜盒等漆器,制作精美。福犀小圆盒、执镜盒为黄地,面髹黑漆,内漆层为黄红两色漆相间,雕如意云纹、卷云纹、卷草纹。明代《格古要论》中有“福州旧做者,色黄滑地圆花儿间者,谓之福犀,坚且薄,亦难得,有云者是也,”(:日做者是指宋元漆器)。在福州地区目前出土的宋代福犀漆器中,只有清宋墓出土的福犀小圆盒和执镜盒与《格古要论》记载的“福犀”特征最吻合。据此推断,闽清人制作的福犀漆器应不晚于南宋,而且是福犀漆器制作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 

  福犀漆器从宋盛至清初,名海内外。之后,因出现用“漆冻脱模”制作假雕漆,加上大量的雕漆工流失日本和其它地区,福州地区的雕漆逐渐衰弱。到乾隆年,脱胎漆器开始崛起,此后,福州地区的漆器产品主要以脱胎漆器为主,鲜见福犀漆器。福建省漆艺大师许徳越是闽清钟石村人,自1985年开始在福州市漆器研究所从事漆器研究和制作工作,经多年研究,掌握了福犀漆器髹饰技艺。后因漆器研究所于2003年解散,许先生回到闽清制作漆器。 

  四、主要价值和影响 

  宋代《三山志》记载,宋熙宁(公元1066)期间,官府在福州地区设都作院,内设漆作,制作雕漆、螺钿和素髹漆器,作为官僚和贵族的奢侈品和高档馈赠品。由于福州制作的别犀漆器工艺精美,別具一格,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工艺水平居全国前列,名扬海内外,故被称为“福犀”漆器。福犀漆器髹饰技艺源于官办漆作,是宋代中国水平最高的漆器技艺之一。明末清初,剧作家李渔的《笠翁一家言全集偶集》中提及:“游三山,见所制器皿,无非雕漆。...八闽之雕漆,数百年于兹矣。四方购此者亦千万亿其人矣...”。可见,从宋至清初,福州地区的主要漆器产品主要是以“福犀”为主的雕漆产品且影响巨大。福犀漆器髹饰技艺是闽清的非遗瑰宝,也是闽清宋代文化的真实见证,保护和传承好福犀漆器髹饰技艺可以使之成为闽清文化重要的传播载体,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