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清非遗】闽清池园陶瓷制作工艺

来源:闽清县 发布时间: 2019-04-04 16:26
加大字体 缩小字体 收藏 取消收藏 打印

   闽清非遗名录

  池园陶瓷制作工艺

   

  池园,闽清三大古镇之一,位于福建省闽清县西南部,芝溪贯穿全境,流经梅溪汇入闽江,群山林木连绵,高岭土矿遍布全镇。这些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造就了池园生产陶瓷的有利条件,使其成为闽清陶瓷发祥地,是福建乃至全国主要的陶瓷产地之一,具有“闽清瓷都”的美誉。

 

 

  池园陶瓷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早在明正德年间(1506-1532年),池园先民靠山筑窑首开瓷业。清康熙5年,广东潮州大埔县陶瓷艺人阮思潮来到池园丽头山建窑烧瓷,因其精通瓷艺,且乐于施教,从此池园陶瓷制作技艺以师徒传承的方式代代相传。   

  经过几代陶瓷艺人的努力,在20世纪30年代,丽头山一带窑厂林立,生产有碗、瓮、杯、碟、茶具等百余种陶瓷产品,成为闽清瓷业的生产中心。其中,最突出的当属大批量生产过口径达250毫米的碗类产品,工艺独树一帜。   

  

  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闽清第一瓷厂、闽清第二瓷厂的停产转轨改制,池园就没有再生产过手工制作的碗。

  为保护、传承这项古老的陶瓷手工制作技艺,2007年8月,福建省政府批准命名“闽清池园陶瓷制作技艺”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5年9月,池园镇成立了保护协会,刘义煌任命为协会会长;2017年,情景表演《池园碗》,以独特的形式,将陶瓷制作工艺搬上了福州《十邑春晚》舞台。

  现如今,在池园要看陶瓷手工制作技艺,应到位于丽山村王公宫(一座祀奉陶瓷保护神的庙宇)的梅瓷纪念馆(池园镇丽山小学、井后中心小学等学校传承传统手工艺的实践基地、闽清县青少年陶瓷手工艺校外培训基地),里面保留了传统工艺用具,还聚集了十来位制瓷老艺人。

   

  传统的日用瓷生产制作工序复杂。要经过瓷土开采、轳运、水碓加工瓷土以及淘洗形成原料土,然后炼泥、拉坯、修坯、画花、上釉、修脚、装窑、烧窑、看火色、选瓷、包装、上市等大大小小20多道工序。其中,手拉坯成形技术是整个陶瓷手工制作的关键,全靠师徒传承。

   

  得益于池园传统陶瓷生产和技术的坚实基础,促进和推动了闽清电瓷、建材瓷、高频瓷、工艺瓷的不断发展。现在,池园的电瓷产品销售份额不仅在国内占了半壁江山,还远销东南亚、中东、欧美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池园电瓷已誉满海内外,成为全省电瓷第一镇。

  手拉坯成型工艺操作过程如下:

  (1)手工炼泥:把含水百分之二十二到二十四之间的泥料搅拌均匀,排出泥料中的空气,放在辘轳车头上,双手拍打泥料结实。

  (2)手工拉坯:双手拍打泥料结实后,然后拨动车盘,利用车盘旋转的惯性,双手向上扶泥,把泥料揉练,除去内部应力,借助泥料的可塑性,把泥料拉成花瓶口时,用锼壳、篾弓等工具将泥料向上、向外展开,拉成各种规格形状的毛坯。

  (3)碗坯定型:用草叶把瓷坯边沿修平整,然后用篾弓轻按坯内展开,按照产品口径大小规格拉成碗坯,最后用割具取下碗坯,平放在碗板上。这样,传统陶瓷工艺手工拉坯成型完成。

  传统手工修坯工艺操作如下:

  (1)取半干燥的碗坯倒放在车盘垱头上,拨动车盘旋转,敲正碗坯。

  (2)用大坯刀修去碗坯底部余泥,然后按照产品造型,用小坯刀修去碗脚和碗边的余泥。

  (3)用浸水布轻擦碗坯外向,使之光洁,不沾土粒。

  (4)双手取出碗坯,平放在碗板上,待碗坯干燥后,就可以进行画花、画人物、鸟兽等,然后上釉,烧成瓷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