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清后垅村:工农并重促振兴 诗画后垅唱幸福

来源:闽清县梅城报 发布时间: 2023-05-29 09:42
加大字体 缩小字体 收藏 取消收藏 打印

  闽清县云龙乡东南部,藏有一处“小婺源”,它就是后垅村。这里是闽清南线旅游的起点,也是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院士的故乡。

  后垅村下辖学堂片、上下李、上下吴、山际坂、坑宅、大墘6个自然村,共841户2722人。

  近年来,后垅村先后被评为“市县两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市级幸福家园工程建设示范村”“省级传统村落”“省级乡村振兴示范点”“福建省金牌旅游村”“福州精品旅游十大示范点”等。2022年被评为“乡村振兴五星级村”。

  如何立足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产业兴旺的乡村样板?一起来听听后垅村党支部书记吴禹滔怎么说。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

  如何打响产业振兴“特色牌”?

  后垅村农业生产基础良好,积极打造市控蔬菜基地,蔬菜种植面积达1000多亩,还是著名的“西红柿之村”,产出的西红柿在福州蔬菜市场拥有好品牌。后垅村通过“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引导农民发展莴苣+西红柿或茄子+水稻,红芽芋或四季豆+白菜+花菜+芥菜的轮作套种高效栽培模式,亩产值约2.8万一3万元,既有更高附加值、更高知名度,也带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增加了村民收入。

  同时,村里积极开发农旅融合发展项目,采取“合作社+公司”“合作社+公司+农民”等模式,通过租赁古民居、流转土地、建设采摘园、打造城市菜地等形式,打造20亩油菜花海和60亩晚稻田,后垅村因此被称为“小婺源”,声名大噪。目前,后垅村相继开发出具有农耕体验游、采摘游等不同特色的乡村生态旅游模式:以庙会及制作清明果、打糍粑、腌制冰橄榄等为主的民俗风情旅游模式:以“国学耕读”“知青下乡”等为主题的综合旅游模式等多种文旅产品,吸引大批游客前来体验。

  后垅村怎样填补“二产”空白

  激发工业振兴新动能?

  自2006年起,后垅村开辟了300多亩的工业集中区,引进了机械、食品、建筑材料等多个产业项目,与后垅村原有的传统工业企业形成优势互补。同时,为了增加材财收入的造血功能,在绿建产业园指挥部的大力支持下,后垅村谋划20亩地,并报批建设仓储物流厂房,由村委会成立集体企业参与地块竞买建设,力争打造产业振兴样板。

  此外,村里依托绿色建筑产业园,提供更多就地就近就业机会,转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目前中建科技、海峡钢构等多家企业已吸纳本村劳动力就业400余人。

  怎样扮靓农村人居环境

  为幸福生活加码?

  在美化生态环境方面,后垅村对古民居进行修缮提升。在吉溪两岸、主干道沿线、庭院前后种植柳树、碧桃、茶花等树种,开展吉溪河道整治工作,建设吉溪断面水坝,形成碧水清滩的河道景观;常态化开展“六清一改”及“护河爱水、清洁家园”专项行动;严格落实“门前三包”、垃圾分类、规范养殖、庭院美化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

  同时,积极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全村8.5公里路网实现水泥硬化,“亮夜工程”安装太阳能路灯,解决323户饮用水安全问题;建立农村文化书屋,修缮后垅老人中心;构建农村留守川童、妇女、老人以及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加强和改善农村残疾人服务;凝聚“近邻”资源力量,打造“长者食堂”,提供助餐服务。

  “院士文化”是独有的新时代文化代表

  后垅村如何厚植“乡风文明”?

  后垅村深入挖掘吴孟超院士爱党爱国爱民的精神内涵,建造吴孟超院士研学教育基地,弘扬院士文化,打造入山涧(回国)、寻踪径(对科学的探索)、归静园(回归故土回报乡梓)、望星月(对自然的敬畏)四个主题,赞颂吴孟超院士“三爱”情怀和“四勇”精神,目前已完成第一期的纪念广场建设。

  此外,后垅村将通过成立合作社,在百草园引导乡民广泛种植中草药,打造中药材研学基地,让更多前来参观学习的人感受到吴孟超院士的大仁大爱精神;还将田园风光和百年古厝的传统孝廉文化串起来,建设典利厝廉政文化教育基地,融合廉政文化、家风文化等元素,进一步弘扬文明的乡风。 (福州新闻网记者  颜学辉)